和当初秋水伊人胭脂铺开业之时的盛大场面相比,二奶奶的织造作坊开业之时,则显得冷清了许多。

仅仅只有七张织机,雇佣了几个女工,放了几挂鞭炮就算是正式开业了。

江南各地的织造业极其发达,尤其是从元朝中后期开始,棉纺技术从沿海的松江府一带逐渐扩散,以棉花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棉纺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,隐隐已经和以桑蚕为主的丝织行业有了并驾齐驱的架势。

尤其是在浙东一带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,甚至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棉纺女工。

虽然以京城为核心的江南各地依旧是以桑蚕丝绸为主,但棉纺行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。

但历史吊诡之处就在于,虽然江南各地和沿海一带的棉纺行业已经开始站稳了脚跟,但绝大多数棉纺织品并没有受到本地人的欢迎。

富人喜欢更加华丽的丝绸、缎子之类的丝织品,这些物品甚至可以当做硬通货来使用。穷苦一点的人家则习惯于使用麻制品……主要是麻布。

作为最重要的纺织品,麻布的使用和普及已经传承了几千年,强大的历史惯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。

虽然江南各地生产出来的棉布制品很多,但却大多是“出口产品”,至少有一半以上是销售到了北方,而北边草原上的蒙古人,则是最重要的客户之一。

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朝廷正在筹措钱粮厉兵秣马,准备北伐和蒙古人开战,江南和沿海各地的棉布却大量进入草原,成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。

说到底,不过是利益使然。

蒙古人需要价格低廉的棉布,而南方的作坊主和商人则需要开拓市场赚取利润,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。

不论是草原上的普通牧民,还是江南的商人,都不在乎彼此之间的敌对关系,这就显得很有意思了。

和精明强干眼界开阔的三奶奶相比,二奶奶则显得普通了很多,无论是心智还是视野,都仅仅只是中人之资。

二奶奶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小小的棉纺作坊还有作坊里的这几张织机,就是她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,所以总是精打细算,尽可能的压低成本。

为了节省成本,二奶奶总是事必躬亲,每天都累的半死。

当二奶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,陈长生偶尔问起经营状况的时候,二奶奶就万分的沮丧:“真是对不住老爷的信任,奴……奴弄的那个小作坊,不仅没有赚到银钱,反而是亏了一些……”

亏了?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你看#到的#内#容#中#间#可#能#有#缺#失,退#出#阅#读#模#式,才可以#继#续#阅#读#全#文,或者请使用其它#浏#览#器

章节目录 下一页

我在明朝赚大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全本小说只为原作者何物阿花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何物阿花并收藏我在明朝赚大钱最新章节第753章 宦者